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第七十四集咱们书接上文啊 最后一点 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这清代的诏书啊 是满汉双文字版本的 康熙就是想留遗言 那也是先说满语版本 这个满语是拼音文字 那改起来就跟重写一样 这根本就骗不了人 今天我们能看到完整的汉文遗照 那是后来重写的 并不是康熙临死前写的 无法作为证据 现存的两份满文遗诏都是残破不全了 尤其是缺失了传位给哪位皇子这个最关键的信息 只能证明康熙留下了遗言 却没法证明遗言的具体内容是传位给皇十四子印针还是传位给皇四子印针 但是 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啊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如果我们是执掌大清帝国六十一年 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 看透了世态炎凉的康熙皇帝 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 要选哪个儿子继位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动荡 保证权力交接的平稳呢 恐怕选择四阿哥印针才是最符合康熙真实意愿的 不可否认的是 康熙此前对十四阿哥印针很是器重 但是也没有说到非他不可的地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 康熙应该是在老四和老十四之间有所犹豫 甚至很可能老十四占的优势更大一些 如果十四阿哥印征得胜还朝 康熙还会在哥俩之间再犹豫一下 但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这一天 远在西北的十四阿个印真已经不是皇帝的优先选择了 以当时的路况来说 印真即便是用最快的速度赶回北京 也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 康熙皇帝明知道儿子们之间斗得那么厉害 怎么可能允许皇位出现近一个月时间的空选呢 那是生怕儿子们打不起来吗 从托付后世平稳过渡的角度来说 离得近的四阿哥印针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 当康熙病情恶化之后 他第一时间就把在南郊主持祭祀的印针给叫到了身边来 这很明显是想传位了 如果这么说 那雍正就是合法继位啊 那为什么他对于事发当天的描述却是错漏百出 针对他继位的谣言又传的到处都是呢 哎 别急 因为雍正的继位是合情不合理 合法不合规 雍正符合康熙临终前稳定政局的需要 这是合情 但正是因为康熙去世的太突然了 让之前一直被人看好的十四阿哥瞬间就靠边站了 这在有心人看来啊 就是不合理 雍正继位 的确体现了康熙的真实意愿 但是这种意愿 他的表达在程序上是有问题的 属于是合法但不合规 简单来说 就是有瑕疵啊 呃 最大的瑕疵就是这个遗诏的宣布者隆科多 你一个步军统领 既不算皇室宗亲 也不是内阁大学士啊 你凭什么 对吧 来传达这个皇帝临终的遗言啊 结合雍正登基初期对隆科多的顶配风赏以及格外亲热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隆科多和雍正内外勾结 篡改了康熙的遗言 这个结论在逻辑上很自洽 但是一份来自朝鲜的史料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十八世纪李氏朝鲜著名学者朴芷源写了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康熙临死前 汉人大学士王善和同僚一起记录皇帝的遗言 错把真写成了真字 这第四写成了十四 因此而获罪 在李朝实录中则记载 康熙病重的时候 赵满洲大学士马奇留下遗言说 第四子雍亲王胤真醉贤 我死后立为四君 在古代的政治传统中 皇帝交代遗言肯定是找一帮人做见证 而且一般来说 能在场听老皇帝遗言的人 也是留给新皇帝辅政的重臣 涌现录中也记载说 康熙死后的第二天 根据皇帝临终的遗言 内侍卫大臣三等功马尔赛 提督九门巡捕三营统领隆科多和武英殿大学士马奇就获得了辅政大臣的身份 综合以上的资料 我们可以推测 康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找了四个他最信任的臣子来交代后事 内侍为大臣马尔赛负责皇帝的贴身保卫工作多年 隆科多是康熙第三任皇后的弟弟 算是皇帝的小舅子 一直以来掌控着京城周边的武装力量 满洲大学士马奇忠心不二 能力突出 是满族官员中的大佬 汉人大学士王善虽然总是惹康熙生气 但是为人清高 不受拉拢 在汉人官员中很有威望 以上这四个人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没怎么掺和到这个皇子们的九龙夺嫡中 既忠心又有能力 而且兼顾了权力平衡和民族差异 这才是皇帝交代遗言的正常组合 康熙晚年已经是有这个患中风和脑梗的迹象 所以一次重感冒就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 很快就陷入弥留的阶段 在回光返照的时刻 康熙应该是先用满语说一遍遗照 然后再用汉语说一遍 当然 这个遗照啊 只是简单的关键词草稿 就类似于写作大纲 具体的遣词造句什么的 那都是次要的事 满语版本的遗照 由马奇负责记录 汉文版本的遗诏 自然是王善来撰写 马尔赛和隆科多更多的呢 就是在旁做个见证